王长江 发表于 2021-8-28 11:55:11

陈善——罗源文化的象征

陈善,字子兼,自号“潮溪先生”,罗源人,约出生于北宋大观元年岁已丑(1109年),南宋乾道八年岁壬辰(1172年)十一月卒,享年63岁。
据史料记载,陈善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教育家、诗人、文学批评家,其传世之作《扪虱新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份量的地位,是一部对宋后历代文坛颇具影响的作品。其先见的治学言论至今尤为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学者所研究。

翻开地方志,从南宋《三山志》、明朝《八闽通志》到清道光九年的《新修罗源县志》等都可查阅到陈善以及著作。甚至这几百年来,许多文学泰斗,几乎无有不与《扪虱新话》缔结“善”缘者,此固陈善身后殊荣,实亦罗源文化之大幸。然而,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陈善及其著作《扪虱新话》主要在我县读书人中流传,大部分人对其知者甚微,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遗憾。

陈善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颖,九岁能诵五经,建炎二年(1129年)二十岁负笈郡痒,郡儒见其文章大加赞赏,称之为“崔骃、蔡邕不足多”。绍兴元年(1131年)22岁经府试以“优贡”升入国子监为太学生。
陈善于绍兴十二年(1142年)、十五年(1145年)、十八年(1148年)三次参加礼部会试。由于一意坚持爱国主义;反对和议及伏阙上书的正义举动,招来了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官僚的屡屡打击,主考官虽赞赏陈善的才学,但在秦桧当权的三次礼部会试时皆被黜落。只好回到家乡罗源,杜门读著,无所不及。
回乡后,赋闲之时,陈善与已致仕的从兄陈祚讨论经史;春秋佳日,时植杖莲峰听泉、梅岭赏梅,吟诗作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至到绍兴三十(1160年)岁戊辰,秦桧已死,陈善四度参加会试,才中了进士。
在求官时,陈善自认为平生所业著书立言,不涉宦海,只宜授学。朝廷根据他的意愿,使俾录为国子监授太学录。此后陈善在太学度过了六年教官生活,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返乡,以诗酒自娱,度过人生最后五年。
相传,陈氏始祖曹云公于公元884年随王审知入闽,后舍戎为民,寻逐密之地。于公元889年,找到道人峰山下之燕窝里,集茅为庐,垦荒为业,繁衍后裔,但因其遗像无存,后昆就以他命名的道人峰,寄予思念。

据《罗源县姓氏志》记载,陈氏五世,陈智津迁入罗源城内北溪关桥头,又有“北溪陈”之称。陈善就属于这一支陈氏子孙。

南宋文学家史绳祖、张瑞义、俞文豹及名人陈振孙、钱曾等,都高度评价《扪虱新话》的文学艺术和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宋史·艺文志》、《四库总目》、《罗源县志》、《中国文学大辞典》、《辞海》也都提及作者陈善与其作品大旨,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朱自清、邓拓等都对《扪虱新话》作过很高的评价,这些都说明了陈善与《扪虱新话》在中国历史文学史上占有相当份量的地位。罗源的文化源远流长,从鼎盛的宋代到如今,900多年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陈善及其创世之作《扪虱新话》在这世纪盛年,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之后,又随着研究、宣传陈善步伐的迈出,我们相信,陈善这朵文学之花的芳香将熏陶着人们,渐渐飘香远方;同时,将促进提升罗源的文化品位,促进罗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善——罗源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