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源湾之窗

发表于: 2012-1-28 19: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罗源湾之窗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x
罗源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战略目标
(四)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二)加大开发重点领域人才
(三)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加强罗台人才交流合作
三、重点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程
(二)产学研人才工程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人才发展工程
(五)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工程
(六)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工程
(七)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八)沿海开发人才工程
(九)高素质教育人才促进工程
(十)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十一)台侨人才兴业工程
四、制度创新和政策取向
(一)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三)重大政策
五、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规划体系
(三)强化督查考核
(四)加大宣传力度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未来十年,是罗源加快改革开放,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十二五”时期,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发展和率先发展征程中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跨越发展,关键在人。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际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和环境制约日趋凸显的新挑战,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必须坚持把人才强县战略作为罗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科学规划、不断创新,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大力集聚高素质人才,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形成罗源发展的新优势,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动罗源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福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更好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以用为本,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发挥罗源湾港口、生态和区位优势,以实施罗源湾滨海新兴城市重点项目为抓手,优化人才工作服务机制,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发展由政府推动向社会开发转变,由总量扩张向素质提升转变,为推动罗源跨越发展,建设罗源湾滨海新兴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把服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罗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充分尊重人才的劳动和创造,使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以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整合国内外人才开发资源,不断加大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升罗源人才区域竞争力。
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根据罗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行业发展的不同要求和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优化人才队伍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专业结构、职级结构,促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城乡之间人才工作的协调发展。
政府推动,社会开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充分调动全社会人才开发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共同开发的人才资源开发新机制。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罗源成为优秀人才创业创新的首选之地。
(三)战略目标
围绕罗源人才发展总体目标,科学筹划、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到2015年,在制度建设、机制优化上有较大突破,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到2020年,培养和集聚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良、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基本建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争取成为福州市高层次人才集聚地之一。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7万人增加到2.3万人,增长35.3%;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增加到3万人,增长76.5%,基本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才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学术技术带头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比重显著提高。人才的学科、产业、行业、城乡、区域分布和层次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集聚功能显著增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冶金、建材、化工、光电、制药、食品、汽车、机械、船舶、能源等重点产业,在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学科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
人才使用效能充分发挥。人才资源高效开发,人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社会效益明显提升,人才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5%,人才贡献率达到36%,人才创业创新社会环境基本形成。
(四)总体部署
在全面把握人才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结合罗源实际、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到2015年,在制度建设、机制优化上有较大突破,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分配激励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相适应。
到2020年,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显著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显著提高,使罗源成为福州市高层次人才集聚地之一。
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县城,以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15年,全县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200人年,全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总量达到85人;到2020年,全县研发人员总量达到2000人年,全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总量达到125人。
主要措施:研究制定激励政策,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扎实推进主导产业人才高端化、新兴产业人才规模化、传统产业人才精优化。完善权责明确、评价科学、创新引导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课题申报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完善与科技人员绩效与贡献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注重向科技关键岗位和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海内外人才集聚工程,重点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创业技术人才和技术创新团队,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大、福州大学、福建农科院、中科院海西研究院等在榕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培养、吸引、集聚研发人才。依托罗源湾开发区、县劳动就业中心、县人才服务中心等人才发展平台,加强创业指导和提供优质人才服务。探索灵活的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机制、投融资机制和人才使用机制,深化产学研合作,完善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加大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选拔力度,推动创业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以县人才服务中心为窗口,建立统一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完善各项管理服务网络。
(二)加大开发重点领域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建设闽东北地区重要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和出海口岸,对台合作与对外开放领先的滨海新兴城市的需要,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15年,在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船舶修造、包装物流、城市规划建设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0人。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宣传、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育专门人才2000人。到2020年,培养开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分别达10000人和3000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人才结构更趋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主要措施: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开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培养,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依托重大项目、重点建设工程和重点基地,聚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专家和技术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开展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制定引导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适应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和文化建设需要,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基层和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大力加强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疗卫生社会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城市管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金融、科技、环保、旅游规划、酒店管理等各类人才。实施高素质人才发展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建立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方法和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沟通协调机制。
(三)全面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执政本领、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培养选拔优秀基层干部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适应罗源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党政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60%,机关工作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的,应达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党政人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达75%,总量相对稳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措施: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培训,加强公务员队伍专业化、效能化建设,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机制,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等选拔任用方式,注重从基层、生产一线、军队转业干部中选拔党政人才,加大从基层机关遴选公务员力度,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选派机关干部进行挂职锻炼或挂钩联系重点企业。科学构架党政人才实绩考评体系,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设一支眼界宽善谋大事、思路宽善于创新、胸襟宽善聚人心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培养造就一批引领企业创造十亿、百亿产值的优秀企业家。到2020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5000人,培养造就1-2名左右能够引领企业跻身全省企业前列的优秀企业家。
主要措施:依托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等方面紧缺专门人才。深化股份制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养造就一支促进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 1.2万人。到2020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0.9 :3.6 :5.5。
主要措施: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县、港口强县,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优秀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加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评估、广告、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传统服务业各类人才的培养。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完善突出业绩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推进专业技术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0.5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00人左右。
主要措施: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重点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完善名师带徒制度,强化岗位培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工岗位成才。加快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规范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定期发布高技能人才需求信息,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兼职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形式合理流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建立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的新要求,以提高科技素质、致富本领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和经营带头人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5万人; 到2020年,全县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2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每个行政村至少有3-5名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带头人。
主要措施: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强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工程,构建和完善现代农业专业农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有涉农专业教育基础、能从事现代化农业生产、具有一定市场适应能力的专业农民人才队伍。鼓励、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土地流转、项目立项、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制定实行以业绩、贡献、技能为重点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标准,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评定。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广校、农函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及企业的教育培训资源,有计划地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强农村人才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依托,以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劳动力服务站为枢纽,以村级综合服务社(站)为网点的农村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改进完善城乡人才对口帮扶。定期表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地位。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重点培养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到2015年,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 30 人,到2020年,全县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00人。
主要措施: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高校教育与岗位培训、理论学习与实务训练、国内协作与境外交流相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教育培训和实务训练基地。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社会工作知识培训,鼓励全县相应岗位工作人员积极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在社区设立专门岗位,招聘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积极鼓励社区干部在社区工作中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大力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发挥社会工作社团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参与社会工作。
(四)加强罗台人才交流合作
发展目标:抓住罗台关系有利时机,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先行先试,围绕罗源湾开放开发,建设生态港口新城的主轴,积极推进罗台人才往来,构筑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前沿平台,促进罗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农业、文化、教育等方面深度合作与对接。把罗源建设成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基本建成罗台人才交流合作前沿平台,成为两岸产业人才对接和人才交流合作中心。到2015年在上述领域中引进台湾专门人才80人,到2020年达200人。
主要措施:加强罗台人力资源机构的合作,鼓励两地人才中介机构开展合作或设立分支机构。抓紧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人力资源数据库,加快实现两地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贯通,实现人力资源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由集市型向网络传媒型转变,提供远程视频面试服务,构建罗台人才信息直通车,通过互联网加强两地人员的联系与沟通,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增强服务台商能力,密切关注台湾产业、企业投资动向,做好重点台商的联络工作,建立台商投资项目库、台湾人才库,统计分析台资企业的分布、数量、投资方向、人才需求等信息,提供可靠的供需信息,开展信息咨询,协助有关部门推荐人才。加快建设罗台科技园区,大力吸引台湾现代农业、食用菌、船舶、制造、机械、石化、金融、物流、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人才和创业投资,支持以台湾学者和台资企业为创业主体的各种特色产业、创业园和实验区建设。加强罗台两地科技人员交往,尤其要加强中青年科技人员的交流互访,发挥中青年科技人员在高科技领域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重点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程
围绕建设创新型罗源,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以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设立政府引才专项资金,建立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依托重大科技计划、重点科技平台和重大创新项目,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力争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人,形成一批引领罗源重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团队。
(二)产学研人才工程
围绕加快产学研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待遇激励的力度,推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向罗源企业和经济发展一线集聚和转化。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争取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到县级机关、乡镇挂职、任职,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开展“校企智力对接活动”,推动优秀企业家担任高校特聘客座教授,密切高校和企业的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以及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到2020年,吸引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80名高层次人才来罗源服务。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通过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研修平台,创新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健全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岗位使用和激励机制。实施“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技能振兴行动”,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中实际动手能力训练问题,加快公共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加强罗源职业中学和职教中心建设。大力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初、中、高级技工、技师队伍。到2020年,建立1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每年培养高级技师50名以上,全县新培养技术工人2500人。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人才发展工程
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为建设“滨海新兴城市”,以建设生态文明目标,以发展现代林业为重点,切实服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积极推进绿色生态体系、环保消费体系、宜居环境体系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勇创新的生态建设人才队伍。适应发展霍口畲族风情游、罗源湾海上游、自然生态观光游的需要,重点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着力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旅游人才队伍。整合生态建设人才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开展生态建设人才培训,从选拔、培养、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后备力量不断的生态建设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县生态建设人才总量达到1000人。到2020年,全县生态建设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
(五)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工程
适应罗源湾开发区和滨海新城建设需要,加快建设一支科技水平高、分布合理的高素质规划建设管理人才队伍。采取措施盘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数量,合力保持人才的年龄梯次结构,做到既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年轻人才,又合理使用其他年龄段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各年龄段人才的不同优势。以实际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标准,加大力度引进城市建设发展中急需的紧缺人才,重点引进急需的规划、建筑学、钢结构、测绘、园林工程、桩基检测等专业技术人才,积极从知名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在编制允许的条件下,争取每年录用1~2名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鼓励罗源籍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返回罗源。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素质,重点培养建筑施工、园林绿化、给排水等各专业技术人员。到2015年全县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95人;2020年,全县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80人,规划建设管理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结构与城建事业发展基本适应。
(六)农业产业化人才培育工程
围绕到2020年罗源农业耕地基本实现规模经营的发展目标,编制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人才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建立完善粮食、食用菌、畜禽养殖、林竹加工、茶叶、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制订完善合作社培训规划,每个合作社面向社会每年各自举办培训班2—5期,每年培训1000-2000人次。建立培训师资库,成立由各合作社顾问、合作社“土专家”、县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人才培训师资库,并结合各合作社的培训安排落实培训师资。大力推广科技兴农,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每个合作社每年推广3项以上受益面广、效益好的实用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产品营销人才队伍培育,重视农业品牌建设,打造“罗源秀珍菇”、“力生真姬菇”、“恒溢铁观音”和“罗湖云雾红茶”等品牌,不断扩大罗源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七)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以畲族文化、茶文化、广播影视、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文化产业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富有创意、积极创业的文化创意人才、勇于开拓的文化产业高级经营人才、金融人才、科技人才、贸易人才。培养扶持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和发展好陈太尉宫和栖云洞十八罗汉石造像,积极做好民间艺人评价。依托优惠政策、优势产业、特色项目吸引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大力培育若干文化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基地,鼓励高校、文化单位共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文化科技专家和文化经营管理专家。到2020年,培养具有丰富的文化产业工作经验、熟悉文化产业趋势和潮流、有影响的领军人才10名。
(八)沿海开发人才工程
围绕沿海开发战略,编制沿海发展规划和沿海发展急需人才目录,大力加强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现代服务业、临港产业、旅游和海洋特色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向开发区集聚。加快建设海洋强县,拓展远洋和深海渔业,根据渔业基地、生态型海水养殖和海水产品加工基地等海洋新兴产业和船舶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引进海洋药物研究、海洋工程专业人才,促进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到2020年,在海洋旅游与海洋工程等紧缺专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0名。按照罗源湾“五片区、三基地、三园区”的临港产业新格局,吸引集聚一批港口行政管理类人才、港口经济管理类人才、港航工程技术类人才、船舶驾驶及轮机类人才。加大紧缺的港航工程专业和船舶引航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制定特殊的人才政策和给予优惠的生活待遇。开展航运及相关专业教育和培训,提升航运专业人才能力。完善航运类人才评价标准,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能力评价制度。到2020年,船舶引航专业人才达20人,船舶制造人才达100人、现代物流专业人才达300人。
(九)高素质教育人才促进工程
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制度,拓宽高层次师资人才引进渠道,探索农村紧缺师资人才优惠政策,大力加强各类学校骨干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校长的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紧缺学科及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加大骨干教师队伍培训力度。到2020年,骨干教师队伍逐步壮大,发展一定数量的省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培养10名教学名师,10名骨干校长,20名学科教学带头人,不断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的优秀教师。
(十)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以提升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为重点,以提高综合能力为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先进医学水平、具备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中西医临床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掌握本地区主要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技术的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骨干人才队伍;一支能较好适应社区卫生发展和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全科医师队伍;一支具有较强护理研究能力、通晓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护理队伍及适应专科医疗技术发展需要的专科护理队伍;一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能打硬仗的卫生监督执法人才队伍;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职业化的卫生管理人才队伍,从而带动卫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到2015年,支持培养县乡医疗卫生单位115名临床医师,20名全科医师,260名各类专业医师;到2020年,支持培养县乡医疗卫生单位125名临床医师、30名全科医师、300名各类专业医师。
(十一)台侨人才兴业工程
推进罗台人才交流合作,完善台湾人才来罗居住、就业、创业、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政策,构建海峡两岸人才智力交流合作先行区。实行台湾人才本地居民待遇,在台湾人才购房、税收、医疗卫生保障、子女入学、参加社会保险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待遇。支持企事业单位招聘台湾专才,吸引台湾农业人才来罗源投资创业。争取台轮停泊点直接对台、对金门直航,构建更加便捷的两岸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依托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论坛、榕台专家两岸和企业人才交流等平台组织若干专业技术、管理人才赴台交流、考察、培训;组织中青年骨干人才赴台开展项目合作研究、攻关;邀请一批台湾专家带项目、成果参加各种大型成果交易会。扩大罗台民间交流合作,支持罗台乡镇、行业工会、商会、协会开展对口交流,推动团组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推动罗台文化教育合作,加强民间信仰、文化产业、职业教育等方面人才交流合作。发挥海外罗源籍乡亲社团优势,培养挖掘侨智侨资,完善华侨华人人才引进政策,构建政府引导、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引进格局。建立海外华人华侨人才库、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畅通华侨华人人才资源流通渠道,促进罗源籍海外侨领、企业家以各种形式服务家乡。
四、制度创新和政策取向
(一)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1、坚持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建立党委、政府“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列入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把人才发展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考核内容,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抓总,重点抓好战略思想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大政策统筹、重大工程组织、重点人才培养、重大典型宣传。政府职能部门按照人才工作目标,各司其职、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发挥各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全社会推动人才工作的整体合力。
2、加强政府人才管理职能。按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用,理顺各有关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职责,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人才落实机制,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深化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加快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培育创新创业平台、调动企业主体作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转变,建成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1、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的力度,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加强继续教育统筹规划,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完善继续教育配套政策,分层分类开展人才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建立以重大人才工程为引领、区域行业人才工程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政府对人才教育培训的投入,健全规范高效的政府、单位和个人共担的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形成人才培育目标同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政策措施同市场化进程相一致、人才知识结构优化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
2、人才选拔机制。深化党政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范围,推行党政机关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制,建立党政人才正常退出机制。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岗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用制度,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选聘机制。形成选择范围宽、用人机制活、作用发挥好、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使用机制。
3、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完善分类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突出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鼓励各企业、单位建立各具特色、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以业绩贡献为重点,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评价办法。以职业分类为基础,建立公正、规范、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社会化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落实用人单位在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聘任中的自主权。建立完善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人才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分级分类的公务员考核评价机制。探索高技能人才社会化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在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观、识别人才的机制。建立人才业绩档案机制,对人才的真才实学、真实能力和水平进行记录、总结和鉴定,为人才流动、人才使用和定薪定酬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4、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与罗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收入调整制度,提高各类人才待遇。健全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完善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国家、社会和单位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制度。探索建立产权激励制度,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建立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课题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统筹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对作出突出贡献优秀人才予以重奖。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5、人才流动机制。构建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发挥罗源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人才流动、人事关系、职业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人事服务功能。加强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加大市场监督力度,健全人才市场许可制度和年审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人才市场环境。建立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和薪酬水平发布制度。探索建立人才结构动态预测机制,加快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坚持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相结合,促进各类人才向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主导产业集聚。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通过兼职、项目开发、科技咨询等方式服务企业。完善人才流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衔接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身份、地域、所有制等限制和政策性障碍。实施基层工作人才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欠发达乡镇流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实施县直有关部门帮扶挂点乡村、城市支援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实施轮调公职人员到基层和欠发达乡镇服务锻炼办法。
6、人才保障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办法。加大对人才在科技研发、项目承包、创业、兼职、流动等活动中的法律保护力度,加强人才的个人权益和单位保障。依法保护承担国家重点工程、涉及国家秘密和企业核心技术或商业秘密的人才。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设立人才社会保障基金,建立重要人才政府投保制度。建成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制度完备、执行顺畅、保障有力的人才保障体制。
(三)重大政策
1、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各级政府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投入结构,较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提高投资效益。优先保障教育、科技和卫生经费投入,确保三项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体系,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人才保证制度,提高项目建设中人才开发经费提取比例。通过安排人才专项资金、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渠道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人才投入体系。统筹各类人才专项经费,加强人才投入产出效益评估,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率。
2、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罗源湾开发区、北岸港区的转型升级,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围绕实施罗源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争取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和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推进人才向科技型、创新型和高成长型企业集聚。加强对地方、学校、企业、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的考核力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
3、人才创新创业集成支持政策。继续加大人才创新创业财政投入力度,整合科技计划项目资金、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发展前景、适应我县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人才创业。培育一定规模的创投公司和担保机构,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自主创业和到企业在岗兼职。制定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办法,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措施,实施税收、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领办和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创新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指导,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4、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运用财税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全面合作,共同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依托福州市和罗源重大人才计划以及重大科研、工程、产业攻关等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争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县、乡镇来挂职服务。加大政府投入,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给予经费支持,对到企业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给予专项奖励。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人才基金,建立研发机构。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相互流动制度。
5、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整合现有人才公共服务资源,强化政府人才发展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运作模式,建立功能齐全、运转高效、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完善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平等待遇的政策。加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信息查询等公共资源服务。支持人才公共服务产品开发,加强对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才公共服务投入多元化。
6、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有效保护机制。制定促进知识产权转移的政策措施,明确科技成果创造者在知识产权转移中的权利和义务,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完善政府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坚决查处和制裁恶意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组织和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规划纲要落实的实施细则和重大人才工程的实施办法,分解细化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切实抓好本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规划体系。各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规划纲要,编制本行业的人才发展规划,注重与本规划纲要的配套衔接,突出本地区、本行业人才发展重点。
(三)强化督查考核。制定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控指标体系,组织开展中期评估,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建立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定期报告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本规划纲要有效实施。
(四)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本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各地各行各业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源湾之窗微信公共平台号:luoyuannews ,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的按钮,分享到您的朋友圈或者发送给您的朋友! 获取更多资讯:【朋友们→添加朋友→搜号码→输入“luoyuannews”→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主题 7403 | 回复: 26669

手机版

轻松易点,迅速到家!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即刻与窗哥亲密互动,还有劲爆优惠等你来拿!

订阅QQ邮件

第一手促销资讯,尊享邮件特惠商品,优惠不错过!

客服中心
X

客服咨询

站长 管理员 技术部 市场部 旺旺客服

客服热线

13799315700

微博收听

官方微博 腾讯官博

客服微信

luoyuantv

工作时间

8:30 - 23:00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方式|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问题反馈| html {   -webkit-filter: grayscale(90%);   -moz-filter: grayscale(90%);   -ms-filter: grayscale(90%);   -o-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scale(90%);   filter: gray; }

GMT+8, 2025-1-10 19:48 , Processed in 0.2835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罗源湾之窗 - 联系电话:13799315700 公网安备 35012302000102号 © 2001-2013 Comsenz Inc. ( 闽ICP备12018450号-1 )

QQ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